中医诊断学是云南中医药大学的院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协作建设单位。该学科主要研究民族医学诊疗学、中医病证规律研究以及中医体质与证候相关性研究三个方向,并以四诊客观化研究为补充,形成了学科格局。中医诊断学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在云南省应用中医药预防与治疗常见疾病、地方病,筛选预防性和治疗性中医方剂与药物方面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同时也为云南省的民族医药发展提供服务。
在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中医诊断学学科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起成为云南中医药大学的院级重点学科、院级重点课程称号,2006年获得云南省精品课程称号,2007年中医诊断学硕士学位点开始招生。
目前,中医诊断学学位点总人数10人,包括2名教授,4名副教授,5名博士。7名硕导。1名省级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1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骨干人才,云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特派员。2名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本学位点形成了以云南常见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云南民族民间医学诊法及学术思想研究两个研究方向为主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能为云南省应用中医药预防与治疗常见疾病及地方病,筛选预防性和治疗性中医方剂与药物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中医诊断学:总人数10人,包括2名教授,4名副教授,5名博士。7名硕导。1名省级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1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骨干人才,云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特派员。2名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1.杨梅/教授/学士/硕导/省级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楷模
2.王雪梅/副教授/硕士/硕导/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3.何丹/副教授/硕士/硕导/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4.魏宁颐/副教授/硕士/硕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骨干人才,云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特派员
5.谢召虎/讲师/博士/硕导
6.张飞宇/讲师/博士
7.段金娜/讲师/博士
8.王亭晔/讲师/博士
9.罗艳秋/教授/博士/硕导
10.梁玲/副教授/硕士/硕导
1、梁玉杰/男/党员/21级/20211016/常见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整理郑进教授诊治肺胀经验研究/王雪梅
2、窦小桐/女/群众/21级/20211015/常见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滇西北地区燥证防治方法的整理研究/杨梅、魏宁颐
3、周子强/男/共青团员/21级/20211018/常见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痛风合并血脂异常的手部特征研究/杨梅
4、李咏家/女/共青团员/22级/20221015/常见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整理郑进教授辨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证治规律研究/杨梅、王雪梅
5、罗潍/女/共青团员/22级/20221016/云南民族传统医药诊疗方法研究/中、缅传统医学诊法的对比与研究/魏宁颐
6、王亚君/女/共青团员/22级/20221017/常见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沈士真脏腑辨证理论思想及论治特点研究/梁玲
7、王析/女/共青团员/23级/20231017/常见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未开题/王雪梅
8、黄兴坤/女/共青团员/23级/20231016/云南民族民间医学诊疗方法及学术思想研究/未开题/王雪梅
研究方向一:云南燥证研究
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及数据挖掘等方法,对云南燥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证候分布规律、治疗规律进行系统研究。
研究方向二:中医名家临证诊治规律研究
对云南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研究。总结中医名家对云南常见多发病的辨证规律,以及对疑难杂症的辨证论治特色。
研究方向三:民族传统医药诊疗方法研究
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云南各民族区域内存在的,包括中医学、有医学理论指导的民族医学诊断方法,以及民间习用于健康调理和疾病诊治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研究,对各传统医药诊断方法产生的医学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进行提炼,使其切实有效地发挥应有的效用。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探索中国传统医学对外传播内容及方法,开展各民族医药文化的多样性及区域性比较研究。
1、基础与临床的桥梁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的基础学科,承担着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任务。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中医诊断学的深入研究,能够建立起中医诊断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在临床实践运用中提高诊断水平。
2、四诊客观化研究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是四诊即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患者整体的观察、听闻、询问和望诊脉切等手段来获取病情信息。中医诊断学对四诊的客观化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使中医诊断不再仅仅依赖于医生的主观经验,而能够更加客观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3、病证规律研究
中医诊断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强调从整体上分析和诊断患者的病情,并根据辨别出的病证规律进行针对性地治疗。中医诊断学对病证规律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使中医诊断与治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4、民族医药研究
作为中医诊断学的学位点,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这为收集整理民族民间医药知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云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特色的治疗方法,通过系统梳理诊法与辨证的知识,将传统医学的内容进行夯实和深化,为发展中医诊断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5、学术交流与合作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地区接壤,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为云南中医药走出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科老师到东南亚地区提供医疗援助和服务,向当地医生和患者介绍中医药的疗效和应用,促进云南中医药在东南亚地区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当地居民的医疗水平和健康状况。对东南亚地区来说,云南中医药的走出去也意味着拥有了一种新的医疗选择和文化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促进东南亚地区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