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9日,基础医学院“石榴花开健康梦•民族团结一家亲”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由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孙雪萍带队,团委书记李姝洁、辅导员杞鹏翔、教师王雪梅和罗光云以及13名同学组成。
西定乡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西部,东接勐遮镇,南邻打洛镇,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国境线长54.5公里,北与勐满镇毗邻。 境内主要居住着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傣族、汉族等民族,是一个以哈尼族、布朗族为主的边境民族山区乡。
7月16 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西定乡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乡村•爱心义诊惠民生”健康义诊活动,并向西定乡卫生院捐赠药品共计一万余元。
活动现场,王雪梅和罗光云两位中医药专家通过望、闻、问、切等传统中医诊断方法,耐心地询问就诊布朗族群众的身体状况,并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给出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日常保健建议。同学们为布朗族老乡们进行推拿按摩、耳穴埋籽、测量血压、赠送药品、发放中医药健康手册,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设施及健康需求调查。
“我们边远的小乡村有了来自省城的大夫免费把脉问诊,还免费赠送药品,我身上的老毛病一定会得到缓解”,“中医药大学同学们的手法真不错,做完按摩后,我腰背疼痛的症状立刻就得到了缓解......”。义诊现场,群众对实践团的义诊服务交口称赞。
7月16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勐海县西定乡少数民族村寨,为当地的困难家庭和独居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实践团挨家挨户地走访,每到一处,师生们认真地为老乡们进行健康咨询、疾病诊断,给出专业的治疗建议,日常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将一些家庭常用药品和健康宣传册赠送给他们,以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校企合作助力乡村,携手共建实践基地
7月16日下午,实践团来到西定乡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对金银花、白芨、黄精种苗繁育、种植基地等开展调研考察。昆明英武农业有限公司经理朱星海表示,西定乡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海拔高差大,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是优良的现代化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公司依托先进卫星定位技术,通过实施规范化管理,把乡村振兴与道地药材发展紧密结合,打响西定乡的药材品牌。
随后,实践团代表基础医学院与昆明英武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授牌仪式,这标志着校企双方将共同携手、发挥优势,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加油助力。
布朗古寨传中医,民族团结一家亲
勐海县西定乡章朗老寨,是一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布朗族村寨,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历史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寨子。这里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布朗族茶文化历史遗迹,活化石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7月17日实践团来到章朗村,与当地的布朗族小朋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手牵小手,中医伴成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现场,实践团队员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向小朋友介绍了中医药基本知识、常用腧穴取穴方法、常见的中草药识别方法,活动过程中,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让小朋友们体验了艾灸足三里的中医疗法,小朋友积极参与,表现出对中医药文化的浓厚兴趣,充满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了章朗村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博物馆于2006年1月竣工,属中国首座布朗族生态博物馆。这里展示着布朗族的古老的历史文化、生产活动以及民间习俗,那一件件表现布朗族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宗教祭祀的物品,一个个表现布朗族音乐舞蹈、文学艺术的场景,完整地保留着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具有亘古如斯的延伸之美与高远之韵。让实践团队深深感受到祖国大地上的每一个民族都以其独特的姿态和魅力书写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走边关访模范,千里边疆党旗红
7月18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了位于中缅边境的勐海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曼迈村。在这里,不仅有和谐凝聚的民族情,更有民族团结进步优秀模范代表之光,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为边境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和谐默默付出。
“我们就住在国界线边上,距离缅甸只有8.2公里,有责任和义务守好神圣国土。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村党总支书记,扎根边疆,守土固边,要起好带头作用。”曼迈村村支书岩尼空说。
“守国就是守家,再难也要坚持,我是党员,国家需要,我就带头先上。”这是曼迈村强边固防工作队队员共同的心声。开展强边固防工作以来,曼迈村坚持党建引领,成立边境地区大工委和边境镇大党委,在抵边村小组和边境联防所成立党支部,实现基层党组织向边境地区全覆盖。
迈曼村康朗塞富是一位深受村民敬重的村医,他博采众长,灵活运用中医、西医以及傣医为村民诊治疾病,尽心尽力守护着边疆人民的生命健康。当谈及自己为何坚守村医这个岗位时,他说;“我们迈曼村距县政府85公里,距乡政府41公里,有农户216户,870多人。我干村医已经有几十年了,和村上的病人有很好的感情,我作为一个村医,为了我们全村人的健康,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这些中缅边境的模范代表们,虽然来自不同的领域,却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为中缅边境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成为边境地区人民心中的榜样和骄傲。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中缅边境的未来之路,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这片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土地上,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下午,实践团来到了中缅边境打洛口岸国门。解放战争时期,打洛是滇南战役红旗最后插在的地方,伴随着新中国一起经历了沧海巨变。现在,它成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继续践行着自己的坚守和担当。
在庄严神圣的打洛口岸国门前,实践队员零距离感受祖国边境界碑的庄严和神圣。大家眺望邻国,心怀祖国,满怀激情地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歌声铿锵有力,充满深情,自豪感溢于言表,表达出对祖国深沉的爱,向世界展示出中国青年的团结与力量,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和坚定信心。
探寻非遗技艺,传承文化精神
7月19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勐海记忆非遗文化村。这里主要由西双版纳泼水节民族展示馆、古茶制作体验馆、非遗摄影展示馆、非遗手作体验区、普洱茶书局、民族团结党建基地等组成。村中融入了澜湄流域六国文化、雨林文化、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荟聚了西双版纳13个世居民族的璀璨文化,打造出的一个东南亚文化与民族文化共融的文旅共同体。
在非遗摄影展示馆里,一张胶片,一份记忆记录着西双版纳丰富的非遗记忆和丰硕的非遗保护成果,展现了非遗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技艺中的守正创新。这些胶片聚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医学、传统美术、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非遗门类,给实践团队员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许胶片记录的只是刹那的瞬间,传承的却是千年不灭的非遗技艺。
实践团队员活动感言
钱春艳(2022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村民做基本检查,解答健康疑问,提供保健建议,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让我很欣慰。在走访村民农户时,看到边疆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村民受到常见疾病的困扰,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高明的医术,更要有仁爱之心。”
张媛媛(2022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前往章朗村,路艰雾绕。探寻古茶树,似与古人交流。为小朋友宣讲中医药,互动中领略民族文化魅力。感受当地茶文化,体验风土人情。村民守护大山与文化,愿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共谱美好华章。”
冯淑昀(2022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来到边境线,敬畏顿生,深知和平珍贵。此次经历加深对祖国边疆的认识,更珍惜祖国安定繁荣,意义非凡,令人难忘。”
邓舒明(2022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走进曼迈村,逢布朗族关门节,观精彩球赛,访杰出人物,领略民族文化与国家政策的交融之美。走边境线,路况艰难,师者勇敢担当。抵国门打洛,体悟祖国强大。边防战士与老师令人动容,幸生于华夏,愿未来勇担使命,续写辉煌。”